设为首页收藏本站

重庆知识产权律师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查看: 1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科技企业出海的十个法律大坑:每一个都能让公司“破产”

[复制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前天 09:16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——写给 AI、制造、新能源、硬科技企业的一份生死清单
导言:为什么这篇文章足以改变企业命运?
从科技企业出海以往的案例数据分析,出海企业中,很多企业本身未意识到是“法律问题”;在重大案件中,企业损失不乏超过 千万级;更有若干企业因为一个合同漏洞、一个商标、一个授权条款,一年业务完全毁灭
技术出海,绝不是“找个代理商、注册个公司、找个翻译律师”这么简单。
真正的风险,都是致命的、隐藏的、连 CEO 睡觉都睡不好的那种。
本文由上海锦天城(重庆)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章虎律师及团队律师,总结案件经验,把最核心、最常见、最容易毁掉一家公司的 十个法律大坑 全部写出来。
如果你的企业正在出海,或计划出海,这是一份必须反复阅读的“生死手册”。
大坑一:海外代理协议没写好,整个国家市场直接丢了
这是最常见、最可怕、最容易被忽视的风险。
很多企业认为:“代理商会帮我卖货,还能扩大品牌影响力。”
事实是:海外代理商最擅长的,是让你“永远离不开他”。
常见的坑包括:
❌ 1. 自动授予“独家代理权”
企业常常不懂,结果导致:
该国 5 年内你不能找其他合作方
市场被代理商锁死
代理商不努力,你也无法解约
❌ 2. 不设业绩考核
企业发现市场做不起来时,合同却没有解约条款。
❌ 3. 最恶性的陷阱:代理商抢注你的商标
这是大量中国企业的噩梦。
你想进入市场,代理商向你索要几十万甚至几百万赎金。
结局:企业品牌与市场被对方绑架,无法翻身。
大坑二:商标被抢注,产品连海关都出不去
海外商标抢注是中国企业的“全球性灾难”。
在东盟、中东、拉美,抢注华为、小米、比亚迪、宁德时代相关商标的案例,
多到各国知识产权局每年要处理成千上万件。
你以为只是商标?
错。
在某些国家:
海关会直接扣你的货
商家不能上架
平台(如 Amazon)会直接封店
对手还能向法院申请禁售令
很多企业产品很好,却因为进入市场前 没有做商标检索和提前注册
结果整个国家的市场直接被对手“卡死”。
大坑三:核心技术在海外合作中被“顺走”,回国后发现自己侵权
这类案件我见过太多了。
合作研发、联合开发、试点项目、演示项目、OEM/ODM……
是商业秘密泄露的重灾区。
典型方式包括:
合作方要求完整提供“源代码”
工程师长期驻场导致 Know-how 完全透明
对方悄悄申请本地专利(把你的技术写进去)
合作方把你的技术融入自己的产品
后期谈判反过来威胁你“侵权”
中国企业特别容易在“友好合作”的包装下,把核心技术全部送出去。
大坑四:跨境数据违法传输,一次罚款比你一年利润都高
尤其是 AI、大模型、SaaS、智能终端企业。
今天跨境数据是全球监管最严格的领域:
欧盟 GDPR:罚款可达全球营业额 4%
美国:CCPA、FTC、州法全面监管
东盟:数据本地化要求越来越严格
印度、中东:正在快速收紧
一旦涉及以下情形,你就踩雷:
用户数据回传国内服务器
海外 App 收集个人信息
未经授权的数据抓取
模型训练数据来源不合法
系统日志含敏感数据跨境传输
罚款是一方面,更可怕的是:
平台下架、支付冻结、账户封禁、业务中止
大坑五:出口管制踩雷,企业不仅亏钱,还可能被列入黑名单
很多科技企业认为:
“我又不是军工,不会触及出口管制。”
这是错的。
以下产品都可能触及美国 EAR、ITAR 或欧盟双用途管制:
AI 芯片、工控芯片
激光、雷达、传感器
无人机及控制系统
大功率电池、能源系统
特定算法与软件
加密模块
一旦踩雷:
企业会被列入“实体清单”
银行会终止合作
支付被冻结
国际物流拒绝承运
海关扣货
这不是罚款的问题,是企业生存的问题。
大坑六:产品不符合当地认证要求,货到港却无法清关
每个国家的产品认证都不一样:
欧洲:CE / RoHS / REACH
美国:FCC / UL
中东:SASO
印度:BIS
印尼:SNI
巴西:ANATEL
问题在于——
很多认证不是“贴个标志”就行,而是必须按当地标准做测试。
典型后果包括:
整柜货物滞港 1~6 个月
仓储费比货值还高
清关失败导致整批退运或销毁
海关视为欺诈罚款
企业信誉永久损坏
100 万的货,最终可能亏损 300 万。
大坑七:跨境合同“看似友好”,实际是企业全线裸奔
中国企业最喜欢两个危险动作:
1. 用中文合同翻译成英文
2. 下载“通用模板”就去签
这两种做法,极容易跳入大坑。
常见合同雷区包括:
法律适用选了对方国家
仲裁地点选在对方所在地
没有限制对方再许可
没有 IP 归属条款
没有数据与隐私条款
没有商业秘密条款
没有产品责任边界
没有不可抗力情形
跨境合同的破坏力极强:
一个条款就能让企业从盈利变亏损,从强势变弱势,从主动变被动。
大坑八:跨境税务不规范,利润明明很高,企业却越做越亏
常见问题包括:
在海外实际形成“常设机构(PE)”却不知道
海外分支机构收入未合规申报
关联交易没做转让定价文档
海外佣金支付无法抵扣
双重征税
合规成本翻倍
严重时会导致:
企业被补税 + 罚款
汇款被冻结
资金无法汇回国内
账目无法审计
IPO 直接卡死
税务是企业出海最“隐形”的死亡原因之一。
大坑九:不懂外资审查,投资、并购、合资随时被叫停
尤其是 AI、能源、数据、高端制造。
全球外资审查正在变得越来越严格:
美国:CFIUS
欧盟:FDI Screening
英国:NSIA
印度、中东:本地安全审查制度
如果企业涉及:
核心技术
数据处理
大模型
重要基础设施
供应链关键设备
投资、合资、并购、投标都可能直接被“暂停、撤销、拒绝”。
很多企业几千万项目,谈了半年,被对方政府监管部门一句话卡死。
大坑十:海外纠纷维权难度巨大,成本高到令人绝望
中国企业很容易陷入“讨债地狱”:
款项被拖半年、一年甚至两年
海外客户无资产、不给担保
代理商恶意赖账
对方公司随时注销
法院诉讼成本过高(欧美动辄 50–200 万人民币)
证据链难以收集
工程款、代理款、尾款回不来
技术企业常常因为维权成本太高而选择放弃
结果导致海外代理商、合作方更加肆无忌惮。
总结:十个大坑,每一个都可能毁掉一家科技企业
请记住:
企业死在海外的方式,从来不仅仅是产品不好,还包括合规过不去。
真正危险的不是市场,而是:
没有商标
没有合同体系
没有数据与出口管制意识
没有商业秘密保护
没有对代理商的制衡
没有全球 IP 布局
没有跨境税务设计
技术出海不是卖产品,而是跳进一个全球化的监管丛林。
企业只有提前做对准备,才能避免从“出海”变成“沉海”。

分享到: 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
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  

.

关于我们 | 帮助中心 | 联系我们 | 诚聘英才 | 商务合作 | 广告服务 | 联络电话:023-86804343

渝公网安备110000000019号 | 经营许可证(渝)字第659号

Copyright 2010-2013 dcfalv.com © 重庆知识产权网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| 著作权声明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